晚上在东坡喝酒,醉了就醒,醒了再醉,回家一看都深夜了。家里的小伙计睡得跟打雷一样,我敲门半天也不理我。算了,我就拄着拐杖,听听这江水声吧。——苏轼
俗话说得好,兄弟齐心打虎,父子并肩上阵。碰到大难临头的时候,最能靠得住的还得是自家亲人。
所以嘛,古时候那些有权有势的达官贵族和王室成员,都喜欢提拔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。这事儿现在也有,很多小公司都是家族式的,一家人都在里面干活。
血缘关系靠不靠谱呢?其实吧,在苏轼这儿,那绝对是靠谱的。你看,苏轼这条命,几乎就是弟弟苏辙给救回来的。为了哥哥,苏辙可是拼了命地干,最后还做到了宰相呢!
【一起成长】
中国历史长河里,有好多牛逼的家族,他们在不同的时代都超级耀眼。
从文学这块儿看,苏家可是牛得不行,短短时间里就蹦出了三个大文豪,真是厉害得让人佩服!
说到那唐宋八大家啊,苏家可真是牛气冲天,他们家就有三个代表呢!老爸苏洵,再加上俩儿子苏轼和苏辙,这三人都是文学界的佼佼者。
说实话,苏洵真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好爸爸。他对儿子的教育嘛,总是像混日子那样,没咋上心。
虽然他文学造诣很深,但常年不在家,没法给俩儿子经济上搭把手,也没给他们树立个好榜样。
要没有苏洵这当妈的,这两兄弟可能就不会那么有出息了。好在苏洵后来明白了,开始回归家庭,两个儿子的能力就一下子提升了很多。
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下,兄弟俩不仅文采飞扬,还特别注重传统,努力追求那个时代的文人理想——考取功名。
兄弟俩感情好,就决定在同一年去京城考试。没想到,就在那一年,他们遇到了个特别重要的人,这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。
那一年他们参加科举,真的超难!因为那届考生都特别厉害,像曾巩、王韶这样的高手都在,竞争超级激烈!
这对苏轼和苏辙来说嘛,小菜一碟!他们文采飞扬,一下子就把考官们给征服了,特别是欧阳修,对他们赞赏有加。
欧阳修夸苏轼的文章说:“读了他的文章,我都觉得要冒汗了,真是写得好啊!我得让让路,给他让出个大舞台来,让他尽情展示才华!”
欧阳修觉得苏轼这人嘛,其实并不可怕。真正让人忌惮的,是欧阳修那种能影响很多人的力量。
欧阳修那时候不只是个大文豪,他还负责监考科举,是那一届的主考官。他对这俩人的赞扬,可快就传开了,连宰相韩琦都知道了这事儿。
他俩通过科举考试一举成名,从此在官场上崭露头角,起点特别高。
哎,你说巧不巧,之后他们兄弟俩的命运就翻篇了。苏轼这边儿就像坐过山车,起伏不定;而苏辙那边儿呢,一帆风顺,成了他哥哥最大的“靠山”。
【苏轼的被贬之路】
苏轼在当官的时候,有三次被贬到别的地方去的经历。
第一次被降职,就是因为当时我和那帮政客的想法不太一样。
苏轼当官那会儿,王安石搞了个大动作,搞了个变法,那时候大家都叫它“新法”。
新法嘛,有好的一面,也有不足。苏轼就觉得这新法改革啊,问题挺多的,所以他没跟着支持新法的那帮人一起。
说实话,苏轼并不是反对新法的第一人,但他可是个大文豪啊。大家一看他反对新法,那可就热闹了,立马引起了大轰动。
新法的推广惹了大麻烦,苏轼成了很多人的对头。他们搜罗苏轼的诗词,挑毛病找茬儿,当成了苏轼反对朝廷的证据,就这样搞出了乌台诗案。
哎,第一次被贬,那确实是因为说了些不合适的话。但第二次被贬,感觉就像无缘无故被牵连了,真是躺着也中枪啊。
现在宋神宗走了,宋哲宗来接手皇位。苏家那两兄弟,在民间和文学上名气可大了,大家都听他们的。
这俩人又被皇帝喊回皇宫了,但好运气没持续多久。因为以前他们的一些政治想法,苏轼又被人整了,结果被发配到惠州去了。
苏轼啊,他第三次被贬官,还是因为那些政治斗争。那时候,支持新法的人已经手握大权,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,就把苏轼给贬了。
新法这边决定,得把以前支持旧法的那帮人都好好整顿一下。说起来,苏轼这次又“被牵连”了,真是无辜啊。
苏轼被贬后,算是真正踏入了“文人”这行。估计在宋朝,也没几个官儿能比他更倒霉了。
苏轼啊,他的人生经历确实够坎坷的,被贬了那么多地方。但你知道吗,对于他自己来说,能被贬都算是比较幸运的了。毕竟,还有更糟糕的事情没发生呢。
要不是苏辙挺身而出,可能苏轼在乌台诗案那会儿就挂掉了。那时候,苏轼被扔进大牢,小命都快没了,好在苏辙在要紧时候出现,帮他解了围。
【苏轼的“保护伞”】
苏辙啊,虽然他是苏家的小弟,但说实话,他的文学地位确实没他哥和他爹那么高。他的文学作品跟苏轼比起来,也是有那么点差距的。
苏辙其实挺有天赋的,但他之所以显得和别人有差距,主要是因为他“忙得团团转”,没太多时间去琢磨其他事情。
苏辙这人啊,一辈子其实就干了三件大事:使劲儿升官、慷慨散财,还有最重要的就是救他那倒霉的哥哥。
这说法虽然带点玩笑,但看历史记录,苏辙在这三件事上可真的是下了大功夫。
这事儿得从乌台诗案开始说。那时候,苏轼因为那案子被关进大牢,眼看着就要被杀头了。朝廷里,能救他的也就只有苏辙了。那苏辙是怎么救他的呢?
苏辙可是个文学大咖,他写了一封《为兄轼下狱上书》,那文字真是让人看了都掉眼泪。他在这信里说,他愿意用自己的官职来换他哥哥的自由,真是个重情义的好弟弟啊!
苏辙被贬了,但苏轼总算是从大牢里出来了。这经历也让苏轼写下了那句有名的诗:“与君今世为兄弟,跟结来生未了因。”
从这一刻起,苏辙就定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:他不仅要升官,还要挣大钱。
说起哥哥那直来直去的性格,苏辙比老爸还清楚。他早就料到哥哥苏轼以后可能还得栽跟头。这次用官职救了他,下次咋办呢?所以苏辙被贬后,立马变成了“拼命三郎”,在当地大干特干,搞出了不少政绩。
新皇登基后,苏家兄弟很快就回归了权力圈,但这次他们官位高低可是大不一样了。
苏辙因为地方工作做得好,被提拔为右谏。这官位虽小,但能直接跟皇帝提建议。就这,苏辙一年时间就升为了户部侍郎,厉害吧!
官员要是得到了皇帝的青睐,那升官速度可是嗖嗖的,苏辙的官场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
苏辙可真厉害,当上户部侍郎还没满一年呢,就又升官了,这回直接成了皇帝的“贴心助手”,成了翰林学士。
但故事还没结束呢,苏辙后来又得到了皇帝的赏识,在元祐六年他又升官了。这回他先是实习了一段时间的副宰相,后来就直接转正成了真正的宰相,站到了宋朝的权力顶峰。
苏辙现在终于能全力护着哥哥苏轼了,虽然之后苏轼的官职降了降,但这也只是工作变动而已,不会有人再敢对他下手了。
苏轼这家伙啊,他的日子现在过得可是越来越舒坦了。
从苏轼后半生来看,苏辙就像是他的“保镖”兼“小金库”。有他在,苏轼就多了份安全感,需要钱时也能找他帮忙。
苏辙可真是辛苦啊,他几乎要一个人负责苏轼一家的生活开销,还要照顾苏轼自己,连苏轼四处游玩的费用也都是他出的。
好在宋朝时,官员们的收入还算可以,要不苏辙哪敢这么大方地给哥哥花钱呢。
北宋时候,苏轼可算是个文坛大佬了。他能写出那么多好作品,跟他自己的生活状态有很大关系。
苏轼这辈子吧,除了刚开始那次乌台诗案让他吃了点苦头,基本上他都没为钱和生活的事儿犯过愁。为啥呢?因为他有个特别靠谱的弟弟呗。
所以呀,苏轼那生活状态,比封建时代的“富二代”们还滋润多了。那些富二代们,总得看老爸的脸色行事,成天提心吊胆怕惹事。但苏轼呢,自在得很,生活得多潇洒啊!
苏轼不一样,他是哥哥,不用顾忌苏辙的想法,时不时还以哥哥的身份“逗逗”苏辙。
你知道吗,很多在艺术上超级厉害的人,背后都有个很给力的“后盾”。就拿那个李白来说吧,他在唐诗里可是响当当的,就算和苏轼一样老是被排挤,但人家从来都不愁吃穿。
他背后有大把权力撑腰,妻子是宰相的孙女,好友里还有三品大臣贺知章和李隆基的妹妹。李白因为掺和了啥政变被抓进大牢,好在有老婆出手相救,才捡回一条命。这事儿跟苏轼的经历有点像。
【结语:】
《一代宗师》里有句台词说,有人爱面子,就得有人干实事。在官场混,好兄弟之间的默契和配合才是关键。
苏辙为了让哥哥苏轼安全,当上了宋朝的宰相。苏轼在文学上名声大噪,也让苏辙沾了光,毕竟他有个超厉害的哥哥,身后还有一大帮文人支持呢。
清朝那会,和珅和他弟那可是官场上的好搭档。和珅能混得风生水起,除了自己有两把刷子,还因为他把弟弟安排进了军队。阿桂将军去世后,和珅就靠着他弟弟的支持,一路飙升到权力的顶峰。谁都会犯点错,关键时候得有人能拉你一把,这样你才能翻盘。